子令数码网中的这篇文章是关于毕升电子书的相关信息,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书的演变历史

甲骨的书,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把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甲骨的书。简牍的书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
古代写本书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此外,还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图书到现代的电子书。
扩展资料
无论古今中外,对于书,人们总给予最高的肯定与特别的关怀。手工精制的纸特别适合中国书画之用,分生宣和熟宣两种。
人类许多伟大的创造,大都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的过程,并聚合无数人的心力,时刻成长、壮大,图书也不例外。以我们中国为例,它至少已有三千五百年的发展历史,其间人们所投入的智慧与劳力,更无与伦比。图书在迭次的创造改进,才有今天的面貌。
大体来说,史历上,除了某些为特殊目的所制作的图书之外,书籍的发展,略有脉络可寻。最早人们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时,可能只借手势或音量做为媒介。其后,从经验的累积,进而确定一些固定的音节,来代表某种特定的意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书
书的历史
在史前时期,人类靠大脑来记忆,用语言来传递知识和信息,以后才有了文字。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以前,我们的祖先要记事,最先是画在地上,树上或石头上,以后为便于携带就刻在龟甲兽骨上,叫做“甲骨文”。1800年我国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出土大量殷商时期的甲骨,上面刻着最古老的文字,也可以说这些甲骨是我国最原始的书雏形,这些东西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了。
接着,人们在青铜器上铸字或刻字,被称为“金文”,到西周时期,一件铜器上的铭文已有一、二百字。
在殷商时期,人们也把文字刻在竹简或木简上,并把许多简编串在一起,称为“策”或“册”,这就是简册书籍。周朝时期,又把丝织品用作书写材料,所以古人说:“著于竹帛,谓之书”。帛,就是丝织品。如果说,这是我国成册书籍的起源,那么,我国的书至少有3200多年的历史了。
在欧洲,法国拿破仑派往埃及的军队,在罗塞达城附近掘壕沟时,发现一块黑玄武岩石碑,上面刻着14行象形文字,32行古埃及通俗文字,54行希腊文字,这也是几千年前的遗物。
在我国西汉时期开始造纸,到东汉时发展为书写纸。纸张的出现,使书写,携带更方便,成本降低,是图书史上一大进步。当时把一些儒家的经典著作刻在石碑上,供人抄写和拓印。
到隋唐时期,出现雕板印刷,把文字,图象刻在木板上,然后用纸印刷成书。到北宋时期,有个叫毕升的人用胶泥做成活字,发明活字印刷,使图书的生产更方便了。400年后,明朝中期,我国出现铜活字印刷,这时古腾保才发明铅活字排版印刷术。此后,图书越来越多,给文化交流开辟了新天地。到了现代,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于是,一些会说话的,有音乐的,动植物形状等千姿百态,各式各样的图书就相继出现。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
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着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本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书的发展过程
1、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2、简策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
3、帛书
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4、卷轴
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
5、活字印刷术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
6、平版印刷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7、口袋书
指开本小于小32开,印张大致不超过10个印张的书。口袋书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7月在伦敦出版的企鹅丛书,这套丛书3年间销售2500多万册,获得巨大成功。
8、电子书
单纯文字形式的书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因此,CHM和HLP格式的电子书应运而生。
扩展资料
古代书籍代称
1、青简、韦编、青编
古代没有纸时,把字写在竹简上,用皮绳把竹简编缀起来,故称书籍为青简、韦编。韦就是用来编扎竹简的皮绳。青编即青丝编,以青丝编结,用来记事,因而古代记事书籍常以青编代称。
2、芸帙、芸编、芸签
有了纸以后,人们为了防止虫对书的咬噬,常在书里放芸香,后人便用芸帙、芸编、芸签等代称书籍。
3、缥缃、缃帙、缃缥、缥帙
缥是青白色丝织物,缃是浅黄色的丝织物,古人常用这两种丝织物作书籍的封皮、封套,缥缃等遂成为古代书籍的代称。
4、坟典、坟籍
传说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坟五典、九丘八索。坟典是三坟五典的简称,三坟五典、九丘八索有时用来泛指古代典籍,而坟典、坟籍则常用作古代典籍的代称。
5、二酉
代指丰富的藏书。相传小酉山石穴中藏书千卷,乃是秦人留下之物,后则用以代指丰富的藏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籍
书籍的发展史
1、概述
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2、简策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3、帛书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4、卷轴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5、活字印刷术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
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6、平版印刷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
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